【分類地位】眼鏡蛇科。
【俗名】 過山風、琵琶蛇、飯鏟頭、山萬蛇、吹泡蛇、扁頭風、扁頸蛇、牛皮蛇、彭頸蛇、白頸鳥、犁頭蛇、吹風蛇、蝙蝠蛇、萬蛇、五毒蛇、烏肉蛇、犁頭撲、扇毒風、吹風鱉、飯匙頭等。
【我國分布地】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西、貴州、云南、海南、四川、西藏和臺灣等省(區)。
【體長】一般體長1~1.5米,最長的可達3米以上,是毒蛇中的較大型蛇類。
【特征】頭不是很大,頭部及體背棕褐色、灰黑色、黑褐色。頸部間的肋骨能運動,使頸部保持扁平且驟然膨大。全體顏色和花紋有很多變異,典型的在頸的背面有一對周圍白色或淡黃色、中央黑色的眼睛狀環紋。當頭部擴展時,環紋特別明顯,故得名“眼鏡蛇”。頸腹而有兩黑點及一黑橫斑,軀尾背面常有均勻相問的白色細橫紋15~1 6個,幼蛇尤為明顯,腹面顏色較淺,呈灰白或灰黑色,其中或雜有微小的黑點。尾長約1l~21厘米。眼鏡蛇在受到驚嚇或被激怒時,會采取一種特殊的攻擊姿態,即能將前半身豎起,頭平直向前,頸部膨扁,并發出“呼呼”的聲音;發聲的同時,可迅速將體內毒液向敵害目標噴出,有時可噴1~2米遠。因此,眼鏡蛇又名“扇毒風”或“吹風蛇”。
【棲息環境】 眼鏡蛇常棲息于平原、丘陵、山區地帶的灌木叢中或竹林間,多見于村莊附近。常常在墳堆、墻基、洞穴、稻田、公路及山腳水邊和住宅附近的濕地出沒。
【食性】屬廣食性蛇類,主要以蛇類、鼠類、蜥蜴、鳥類、鳥蛋和蛙類為食。
【活動習性】屬于晝行性蛇類,主要在白天活動捕食,天氣悶熱時會改在黃昏出洞,夜間亦能準確地咬擊目標。在夏季暴雨后喜歡鉆入住宅中,有時會對人類造成傷害。
【對溫度的要求】 此蛇耐熱性極強,喜歡高溫,喜歡曬太陽來獲得能量,氣溫35~38℃陽光下能長時間忍受;但對低溫的耐受性較差,冬季溫度若低于9℃容易造成死亡。
【繁殖習性】此蛇系卵生繁殖,5~6月交配,6~8月為產卵期,產卵數為7~18枚,經50天左右孵出仔蛇。
【功用】眼鏡蛇是一種劇毒蛇,屬前溝牙類毒蛇,毒型為混合毒,毒液具有鎮痛和抗癌作用。眼鏡蛇也是主要的食用、觀賞、藥用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