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部形態
蛇是一類比較原始的爬行動物,它的外形很奇特。蛇的身體細長,略呈圓筒形,如同黃鱔,體表包裹著一層鱗片,這是蛇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自我保護,這些鱗片可以像盔甲一樣保護著蛇的身體不受傷害。由于蛇的種類多,具體到各個種類的蛇,它們的體形也有相當大的差異,體重的差異也很大。
蛇的外表可分為頭、頸、軀干和尾四部分,其中頭頸部連在一起。從蛇的頭就可以區別出有毒蛇和無毒蛇,絕大多數無毒蛇的頭部為橢圓形,有毒蛇則呈明顯的三角形。蛇的軀干較長,約占體長的80%以上,尾部一般是細長形,也有部分蛇的尾部是側扁或呈短柱狀。軀干和尾的分界線是腹面的泄殖腔孑L。蛇是沒有四肢的,它的運動全部依靠肋骨和腹鱗的活動來完成。
蛇的頭部有鼻孔,是起呼吸作用的,眼睛一對,是視覺感覺器官,有發達的內耳和聽骨,能很快地捕捉附近的聲音。蛇的舌頭又叫蛇信子,是不具有味覺功能的,但是能發揮觸覺功能,通過蛇信子不斷地伸進吐出,可以有效地感知附近的東西以及危險情況。
不同種類的蛇、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蛇,它們的體色是有很大不同的,探究原因:一是鮮艷奪目的鱗片色彩能起到警戒色的作用;二是與它們自身的生存環境主色調相近,這是起保護色甚至是擬態的作用。
2.內部結構
蛇的內部結構很復雜,主要是由皮膚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尿殖系統、感覺系統和循環系統等組成。
(1)皮膚系統 由真皮和表皮兩部分組成。表皮需要定期蛻皮才能完成它的生長發育,蛻下的皮稱為蛇蛻,是名貴的中藥材。蛇的蛻皮速度直接與生長速度相關,蛻的皮越多,生長越快。根據統計,絕大多數的蛇一年蛻皮3次左右,一些生長較快的蛇能蛻皮8次左右。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由于生長環境優越、飼料投喂及時、能量充足,蛇的蛻皮次數會大大增加,因此生長速度也會大大加快。一個養蛇場所養品種蛇的蛻皮快慢,也是檢驗養殖技術的一個重要指標。
(2)神經系統 蛇類的神經系統總體來說是不發達的,主要包括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兩部分,在其他系統的共同配合下,已經能適應各種高級的活動,尤其是它的應激反應是很靈敏的。
(3)消化系統蛇類的消化系統還是比較發達的,由消化管和消化道兩部分組成。消化管是一條管狀的結構,由口腔、食道、胃、腸、肝臟、胰臟、泄殖腔等組成。其中胃非常重要,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而且收縮性很強,容納的食物非常多,食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也比較長。所以蛇一次性能吃很多食物,顯示出它的貪食性,吃完后也能忍饑耐餓十來天,表現出它的耐饑性。蛇的消化腺也非常重要,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毒腺,是毒蛇所特有的,無
毒蛇是不具備的。海腺的大小和毒性的大小與蛇的種類有關,也與蛇體的大小及身長成正比。
(4)呼吸系統 蛇的呼吸系統主要是通過呼吸作用來完成氣體交換,進蛇體的新陳代謝。蛇的呼吸系統由鼻、喉頭、氣管和肺等四部分組成。大多數蛇是陸生蛇,是通過肺進行呼吸的,只有少數海蛇也可以通過皮膚進行氣體交換。
(5)骨骼系統蛇的骨骼系統由頭骨、脊椎骨和肋骨三部分組成,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頭骨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確?谇豢梢詮埖梅浅4,甚至能達到130。,這樣就可以使其很順利地吞食比頭大得多的食物。這就是蛇為什么能吞下雞蛋、小鳥甚至雞等的原因。
(6)肌肉系統蛇類的肌肉系統包括頭肌、尾肌、皮肌和軀干部的肌肉。其中最重要的肌肉就是皮肌,它在蛇類的運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皮肌的收縮來完成蛇類的爬行。
(7)尿殖系統蛇類的尿殖系統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泌尿系統;另一部分就是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包括。腎臟一對和輸尿管,腎臟是體內成對器官中最大的一對。由于蛇類沒有膀胱,所以它的屎尿一同經過泄殖腔孔排出體外。生殖系統分為雄性生殖系統和雌性生殖系統。
(8)感覺系統 蛇的感覺系統主要功能就是接受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再通過神經系統的支配作用,完成感覺功能。蛇的感覺系統由眼、耳、鋤鼻器、鼻和頰窩等共同組成,分別完成視覺、聽覺、嗅覺和熱感覺的功能。
蛇的視覺不發達,是個近視眼,另外它只對活動的物體視覺敏感,而對靜止的物體則是視而不見,因此它對死的東西基本不吃。所以我們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培育新鮮的活餌料,來滿足蛇類的攝食需求。
蛇類是聾子,但是能敏銳地感受到地面振動傳來的聲波刺激,所以自古就有“打草驚蛇”的說法,人們在行走時可以用棍棒敲打地面,以此來達到驅趕蛇的目的。
蛇的嗅覺相當發達,主要是通過鋤鼻器和舌頭共同完成的,特別是舌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蛇信子),上面布滿豐富的黏液和敏感物質,起觸覺的功能。
蛇類利用它特有的頰窩來感知紅外線的變化,起著“熱感應器”的作用,能辨別附近0.1~O.3℃的溫差變化,而且能準確地進行定位。這種特殊的本領對于蛇類捕食和避敵具有重要作用。
(9)循環系統 蛇類的循環系統主要是為蛇的機體及時提供營養物質和排出代謝物質,由動脈、靜脈和心臟組成。 |